美国哈佛大学马·吉利斯和德·H·波金斯等教授的《发展经济学》从1983年的第一版到1996年的第四版较好地反映了经济发展理论不断丰富的进程。
首先,本书的理论观点基本上属于古典、新古典学派的,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的表面现象和联系,尽管没有在深层次上分析阶级结构和矛盾(事实上本书有关于土改、落后的政府和意识等方面叙述),但却易于使人们对于所讲述的内容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在方法论上,本书尽管在世界极为流行,但并没有使用很多高深的数学方法及推导,而是以理、以论、以例、以情贯穿全书,以朴实的语言进行叙述,这就使得它能够为更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另外本书行文深入浅出,没有大量使用那些令读者望而生畏的术语、符号、更没有各种复杂模型的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经济现象简明扼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力图使读者能够了解经济发展的真髓,这就使得各个层次关心经济发展的人们可以掌握本书的内容,扩大了本书的影响。
其次,本书在写作上遵循了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总结理论规律,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法,这部著作的四位作者,在经济发展方面从事研究的时间的总合,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超过了100年,在长期担任不同发展中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的顾问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本书的理论阐述,总有着作者实践的背景痕迹和经验性的思考,使得全书不仅具有很好的针对性,而且有着很好的经验解读性;从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也大多实践过书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政策或发展战略,而这些实践及其结果反过来又给了这本书不断丰富、修正的素材。正是该书很强的实践性,使得它和它的作者们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计划人员中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再次,针对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总结对于经济发展研究的成果,《发展经济学》第四版在保持了前几版有棱角、敢于提出见解的特色外,也更多地注意到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新增加了可持续性发展的专门章节;格外关注、分析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进展;将有关国际贸易的论述从主要针对初级产品的分析进一步转向了制成品。同时,结合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第四版将过去版本中作为附录的开放的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扩展成为新的一章,以引起读者对开放的各个环节和监控管理的重视。如果读者有时间和兴趣,将本书的几个版本依次读一遍,便能够很好地找出经济发展理论自7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脉络,也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努力的艰辛足迹。
另外,本书的主要基调是积极上进的,虽然在有的章节中,作者针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有些甚至相当激烈,但全书,尤其是第四版,反映出了作者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期盼,同时还提出了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可以套用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成不变的模式的思想。当然从作者的行文中,也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看成是共产主义制度的陨落,这反映出作者们与中国学者们在这一方面的重要分歧。
最后,本书第四版的案例新、数据也采用了购买力平价估算的资料,使得本书提供的内容更具有可比性。笔者认为颇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不同版次,选用案例的地区来源重点并不相同,过去的版本中,拉丁美洲国家、非洲国家的案例较多,第四版的特点是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案例占有了相当的比重,这反映出了该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确实有着值得总结的经验。在谈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时,本书作者们总是以赞许的口气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成就予以积极、正面的评价。